小孩小孩你別饞,過了臘八就是年”。臘八,意味著春節序幕已經拉開,年味兒一天比一天濃了。除了喝臘八粥,臘八節還有哪些習俗?
臘八節的傳統習俗
喝臘八粥
臘八節最出名的習俗就是吃“臘八粥”。臘八粥的熬制在我國各地也有所不同,大部分地區是以米豆干果等為主,如:大米、小米、紅豆、花生、紅棗、蓮子、桂圓、葡萄干等。而在我們南方部分地區會加入臘肉、蔬菜等。人們一般在臘月初七就開始做準備工作了,淘米、撿豆子、洗果脯,然后在臘月初八清晨,大火煮、慢火燉,數小時后臘八粥才能煮好。
吃臘八面
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,不吃臘八粥,而是吃臘八面。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,把面條搟好,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。
吃麥仁飯
西寧臘八節并不喝粥,而是吃麥仁飯。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,與牛羊肉同煮,加上青鹽、姜皮、花椒等佐料,經一夜文火煮粥,做成麥仁飯。
泡臘八蒜
泡臘八蒜是北方,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。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,用紫皮蒜和米醋,把蒜瓣的老皮去掉,浸入米醋中,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,直到蒜變成綠色。
做臘八豆腐
安徽黔縣民間習俗,是當地的風味特產,將自制豆腐曬干可留日后吃。具體制作過程如下: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,把豆腐抹以鹽水,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。“臘八豆腐”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,吃時摘取,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、變味。
吃“煮五豆”
一些地方臘八節要吃“煮五豆”,即用籽粒飽滿的黃豆、豌豆、綠豆、豇豆、蠶豆洗凈泡水,泡好后放入鍋里,加幾塊紅薯一起燜煮,快煮好時撒一把苞谷糝兒,煮至五豆開花兒即可。“煮五豆”預示新年生活圓滿、幸福,同時也祈求來年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。
吃臘八冰
臘八前一天,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,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。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,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。
吃粘火勺
粘火勺,又叫粘干糧、粘火燒,是北方一些地區臘八節的特有食品。
粘火勺是以糯米粉為原料,再添加一些大米粉中和粘性,揉成面團,中間包上紅豆沙餡,壓成小厚餅,上鍋烙熟。烙好的粘火勺外皮酥脆粘牙,內餡香甜軟糯。臘八節天氣太冷,會凍掉下巴,需要吃一些黏性食品把下巴黏住。于是,人們在臘八這天一次性烙上數百個餅,放入大缸中用雪凍起來,食用時取出放鍋里面蒸一下就可以吃。
祭祀
祭祀的對象包括:先嗇神神農、司嗇神后稷、農神田官之神、郵表畦神、開路、劃疆界之人、貓虎神、坊神、水庸神、昆蟲神等。